作者: 严家宽
名称:乾隆款四件套粉彩觚
年代:清 乾隆(官窑)
尺寸:22.3cm×12cm
口径:12cm
足径:8cm
一、蛤蜊光
上图拍的是这个粉彩觚的局部 ,面积约为5cm×8cm(40cm²)。
看清乾隆粉彩瓷蛤蜊光的办法有许多种,阳光下用肉眼看,可以看到很美的五彩宝光,我这里是用显微镜观察,先注意看蓝色菊花花瓣上的白色蛤蜊光。
上图是菊花的蓝色花瓣和粉绿色花蕊。作画时是先勾轮廊线再施彩,勾线用的是赭色。若用墨线,粉彩瓷在二次窑烧制的时候易脱色。菊花上的蓝颜料是上在花瓣的靠花蕊部位,再向外散开。
蓝颜料为什么会散开?因为底色上了玻璃白,再施蓝彩,用笔向外赶开,渐淡渐薄,在光照下,颜料厚的地方离光源近(1微米左右),反射光(高光区)强。
这是放大800倍看到的蓝菊花的蛤蜊光,实际上面积只有0.4mm²。我们看到这个图片上的蓝颜色并不深,也不艳,表面还很平整,这就是我最希望看到的,即有一定“瓷龄”的蛤蜊光。如果你有一件瓷器,苦苦寻找的就是“瓷龄”。
“瓷龄”是蛤蜊光在粉彩瓷上从产生到不断增长,聚集结成了一块覆盖在釉上彩上的一层薄膜(微米计算)。这件清乾隆年制粉彩觚,距今三百多年,一定要有这样的蛤蜊光出现,否则就是新的了。
上图中下部有两个人物,一个人穿红上衣绿裤,另一人着黄衣,我这里不谈乾隆时期粉彩瓷的工艺水准,还是在红、绿、黄颜色区域寻找蛤蜊光。上图取景为4cm²,下面的图片仅拍红、绿、黄衣服上的一个极小的点,仅0.3--0.lcm²左右。微观世界的粉彩蛤蜊光是怎么回事呢?待步步揭秘。
上图取景仅仅是红衣上的一个靶点,面积约2.5mm²。红色衣服和赭色衣纹轮廊线交界处,一长条白色发亮的蛤蜊光很突出。蛤蜊光区域有纵横交错的线条,是放大200倍左右可见到的岁月留下的痕迹。
绿色衣服的微观颜色比原来的粉绿深沉了许多,在高倍(200--400)放大后,绿色变深,红色变粉红色。在800--2000倍放大后,色彩的变化平淡,原因是色彩的波长所影响的。
这是黄衣人身上取的颜色,放大倍数200,黄颜色的波长570--590纳米,介于红色(620--750纳米)和绿色(495--570纳米)之间。高倍放大后,见不到鲜亮的黄色,但蛤蜊光区域(2)闪着七色彩光。
这张图片是用50倍镜头拍摄的,红色、黄色保持原色,可以见到蛤蜊光,最吸引眼球的,还是包浆,油润感强。
这是蛤蜊光最美的展示,也是一场综合色彩的表演。我用显微镜观察了古今彩瓷,对釉上彩而言,年代太久远的色彩脱落的多,因二次入窑烧,温度七、八百度,年代近的包浆少而薄,蛤蜊光也难寻,有人工做的,无美感。所以,还是雍正、乾隆时期的五彩瓷的蛤蜊光最美。
上图是一串紫葡萄,紫色波长380--450纳米,是可见光下最短的波长,浪漫而神秘。在葡萄果实上施紫色,手摸有凸感,实际上也是凸起来了的。包括整个粉彩瓷上的施色,有凸起,有厚薄,有浓淡,有由深到浅的渐变,这也是区别粉彩和五彩的依据。区别自然蛤蜊光和人为蛤蜊光的依据,还是断定新旧的依据之一。
二、气泡和开片
清代中期的瓷器气泡还是比较完美的,不及宋元时期的破气泡、死气泡、变色气泡那么多。上图是这件粉彩觚上白釉区的气泡,直径0.045mm--0.01mm,大小区别五倍左右,属于正常古瓷气泡。
找出来一个有红色沉积物的破气泡(1),破的边缘很不整齐,再与周围大大小小的乳白色圆气泡相比,还真的是破了。这“破”,虽然很小,肉眼难见,也为这件瓷件的老旧留下铁证。
粉彩瓷上气泡最大的特征,还是出彩。看上图,拍的是红色和蓝色交界处的气泡,右边偏红色,左边偏蓝色。在黄和白、红和绿色交界处还可以找到半边黄色半边白色,和红绿各半边的气泡,这是彩瓷的特殊之美。
有很多古瓷专家研究说,清代粉彩瓷没有开片,我以往用100倍以内显微镜观察,也很难找到开片。上图用800倍镜头拍的,釉上彩开片痕迹清清楚楚。
为什么用高倍显微观察可以看到呢?用偏振光观察瓷器釉面上的光和色,能很清晰地看到具有双折射特性的物质,我们观察到开片的裂缝和气泡的图像非常清晰。
还可以看到新开片(1)和老开片(2),又为断代提供数据支持。
上图中1开片线是直的,2、3开片线是弯弯曲曲的。原因是在二次低温烧时的釉上彩开片,不是第一次由胎高温烧成白瓷上的开片。所以开片很细,裂口直径约在0.01毫米左右,因年代久远,开片两侧也有脱釉。
上图是放大800倍的,面积为0.4mm²。拍摄的有许多0.02mm--0.05mm长的网状裂痕线,还有一个似气泡的直径0.1mm的小坑。世界上最美丽的清中期粉彩官窑瓷在高倍显微镜下是这般的模样 ,实在让人难以置信。我反反复复在显微镜下观察、研究,几十年前学习过的理科知识早已忘掉,只能理解到釉表面的电子和原子核在过去的100年--300年的时间里,在发生电子的逃逸和被虏,而原子核也在发生不断的变化,才会出现这种胶体粒子及高分子呈立体网状连接。
在光学上,有人把这叫薄膜干涉原理。这层薄膜厚度不等,面积不等,光照下才产生条纹,才出现上面图中的景象。这其实也是玩瓷人说的包浆。
很遗憾的是,我力图用2000倍的显微镜上的微调刻度测量这个应该是有三、四百年时光干涉到的粉彩瓷釉面包浆膜层的厚度,并能计算出比较准确的“瓷龄”,但设备条件的限制,准确度不达标。
总结一下,我的新发现是把一件清乾隆粉彩瓷上的蛤蜊光、气泡、开片和裂纹作较深入的微观研究,这只是眼学的延伸,仅仅是提供个案供参考。
1、本藏品著录《九龙奔江一严家宽画集》岭南美术出版社2010年5月。2、本藏品著录《大爱无疆一严家宽美术馆藏品集》湖北美术出版社2016年1月。
Copyright Reserved 2000-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(粤)B2-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(粤)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
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-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
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[2018]3670-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(总)网出证(粤)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